編註者序

個人95年度執行國科會補助的研究案〈二二八事件期間中央社電稿分析及其影響與意義初探〉(NSC 95-2412-H-004-010),為增廣視野,撙節了極有限的預算,開始蒐求當年台灣本地報紙的報導文本,以供比對。研究結案後,仍奮個人棉薄,繼續蒐集,漸有累積,尤其民間報紙的報導,都得來不易,近乎孤本,其學術價值與對台灣人的意義,不言可喻。

之後數年,個人執行國科會委託的研究案已無關二二八事件與媒體,但彙集之文本不敢捨棄,有新見,且不忍不繼續收存。

收集文獻不比堆貨,要能打字、校對、整理,製成電子檔,以利保存管理。多年來憑一己微薄資源,陸續雇工打字,完成一校,費工積約1700小時/人,終覺個人苦心孤詣點點滴滴蒐集,整理校對費時費年,極不可靠,且困在個人收藏格局,不免辜負珍物和先人,萬一散失,更當扼腕。乃於2008年參與「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後,遊說二二八紀念基金會彙編出版,非僅可充實二二八學術之關鍵,亦嘉惠同道,本人願無償捐獻既有成果,只保留彙編斠理者之著作權,聊以象徵學術勤勞。

幸得基金會執事者體會促成此編極合基金會宗旨,並期許彙編範圍擴至原蒐不及之黨報《中華日報》,以求周全。本人乃受基金會委託,承乏彙編全書未竟之工作,包括續斠所捐《台灣新生報》、《和平日報》、《重建日報》、《民報》、《人民導報》、《大明報》、《興臺日報》、《中外日報》等刊攸關二二八事件之報導,並增收《中華日報》同主題新聞與言論,由打字始,繼而校正,繼而整理。取材範圍從事件引爆點翌日之1947年2月28日起,至1947年5月15日統治者清鄉結束止。蒐集以新聞文本為主,兼及報上言論、官方公告及民間啟事。

另如《大明報》3月8日頭版有一欄題報導〈臺北郵局成立集郵組〉,表面與主題無關,因內文有「查近一週〔周〕內無船隻駛臺,故無各地郵件轉來云。」仍可供主題研究參考。又如《台灣新生報》5月1日四版二欄題報導〈新文化運動委員會 今開發動民衆大會〉,運動主要對象為學生與智識青年,顯然攸關事件後之宣傳,也值得研究參考。凡同類文獻,都盡量納入彙編。

取材時間範圍內全程出報者只有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機關報《中華日報》。 行政長官公署機關報《台灣新生報》於3月10日停刊一日。 民間各報應該都於3月8、9兩日遭毀。 3月8日前之民營報紙報導,六十多年來留存者極有限,本編收得一則是一則、一日是一日。全編約88萬字,計收《台灣新生報》報導約43萬字、《中華日報》約24萬字、《和平日報》三月間新聞約10萬5,000字、當時警備總部公報或長官公署各機構佈告42則12,207字,民營報紙合計不及十萬字。若嚴謹不計國民黨的外圍刊物《重建日報》,則名副其實的民間報紙新聞僅得82,113字,佔全編不到一成,忒無可奈何。

九一比數懸殊,並非資訊意見市場自然汰擇,乃統治武力刻意施為及長年戒嚴恐怖歲月有以致之。《民報》、《人民導報》、《大明報》、《重建日報》、《中外日報》等台北民營五報當年3月13日查封,實則如前述8、9兩日已遭廿一師搗毀;另《自由日報》15日查封,《國是日報》、《工商日報》、《臺灣經濟日報》、《自強報》等四報17日查封;《興臺日報》也早於社長沈瑞慶13日受捕後停刊; 《國聲報》15日起改組。 三月上旬不數日間,台灣新聞事業經營人與各級從業員捕殺逃亡一空,死事之慘,超過法界、醫界、民意代表、企業家、學者等。

讀者若比對官黨軍民諸報並立時期之報導與言論,即可見民營報紙所載迥異官黨軍報。蓋廿一師未上岸階段,行政長官公署諸統治者迥難有恃無恐,官營報刊不得不處理新聞,但多引述消息來源的說法,消息來源則多為官方;民營媒體則有自己的觀察。再驗媒體自己的見解,官營媒體多視事件為偶發之查緝私烟衝突,長官公署施政並無大問題;民營媒體則大聲疾呼事件非偶然,乃台人一年餘之積憤所致,呼籲政治改革。官營媒體報導之日期與則數多集中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運作期間,因時時日日有新聞事件,由不得其不報;民營報刊則事件伊始即大量報導不輟。

甚至官營之《台灣新生報》,3月9日前之報導並陳官民雙方聲音,還能就事論事,並期許官方檢討施政,回應民間要求,也呼籲人民遵行法治。一旦廿一師上岸,南北兩路夾擊,名為綏靖,實則屠殺,從此官方有恃無恐,出爾反爾者多,3月11日後官黨軍報紙之言論與報導明顯變調,僅見政府官員行程與單向政策宣達,不復聞民間社會的聲音,對於正處在血腥屠殺中的各地群眾動態隻字未提,毫不重視,也開始指控與事者為暴徒,所行為叛逆。此都可徵諸本編所收。

事件後,各報社倖存的台籍記者紛紛遭解職,新聞事業已難容台人立足,遑論出台人真正心聲。繼任的則是外省記者,一致報以「鎮壓暴匪」、「掃蕩流氓」,「臺灣得以安定」,粉飾太平。漫長戒嚴歲月(1949.5.20 ~1987.7.15),合《聯合報》、《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三報,竟只有14則文字提及「二二八」,刻意防杜台灣後代與聞事件的居心明顯,論點也複述歷來官方觀點。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新聞史上的重大意義,乃新聞工作者的省籍結構大換血,從此台人失聲,繼而新生代任受洗腦,不只國民黨政權可隨心所欲施白色恐怖統治,即連解嚴後媒體亂象層出、改革困難重重,與國家認同分歧錯亂,都屬其遺患。

本編次序,先出存文最齊全的官報《台灣新生報》,繼而黨報《中華日報》,繼而軍報《和平日報》,繼而民間各報,繼而警備總部公報或長官公署各機構佈告。各報依刊登月日先後及版面排序。公報則先依發文日期,次依見報日期;發文日期同者另依文號先後及種類排序,文以類聚。

如此編序所見言論大勢,正反映了過往一甲子餘扭曲已極的言論結構,是以讀者格外需有分辨虛實信誣之素養,比如廿一師上岸後形勢一轉,統治武力即搗毀查封民間各報,顯示其報導與言論乃當局亟欲去之者。事件後逾一甲子,果然也幾乎全不得見各民報文字。讀者稍秉清明神智與人情閱歷,當可領會統治當局3月11日後鋪天蓋地發佈之言論與報導為真,還是亟欲去之者為真?可知史實生機或在此不到一成之文獻。

本編可供新聞文本研究,也可供台灣改隸時期文字學文本和標點符號文本研究。

新聞文本研究方面,小者如《民報》1947年3月7日2版二欄題新聞〈致電主席暨各院部長 參政員建議九項〉和《大明報》同日頭版同則新聞〈參政九建議〉結尾都是「台灣省全體參政員叩首。」但《中外日報》同日頭版三欄題〈此次事件發生原因 係由政府民情隔膜 省參政員聯誼會電中央報告〉同則新聞和《和平日報》隔日才於頭版刊二欄題〈省參政員聯名致電中央 闡明事件真相 並建議處理辦法九項〉的同則新聞,結尾卻都是「臺灣省全體參政員印叩寅微。」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大可一探。大者如拙論〈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官民營媒體報導之比較——以報導事件起因為例〉也多靠此編材料完稿。前舉廖崧傑學位論文〈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新生報》的角色與作為分析〉,更是靠本編材料之《台灣新生報》部分細緻分析而成。

文字學研究方面,日文漢字異於中文漢字,前者如「够」、「隣」、「烟」、「綫」 、「攷」,後者如「夠」、「鄰」、「煙」、「線」、「考」等;即使中文漢字,當年慣用「至于」、「突飛猛晉」、「臺灣」,今日則用「至於」、「突飛猛進」、「台灣」等,其苗發與演變,當年各報新聞正好是研究文本。本編計經五校,於此致力深焉,願有助於有志者。

今日於學子屬常識之標點符號,當年也非理所當然,例如只慣用逗點,頓點尚未充分發展。單引號與雙引號之區別,也不甚了了。凡此現象,本編皆一覽無遺,足可為研究改隸階段台灣文化菁英困局之資藉。

本編須致謝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蘇瑤崇教授無私賜告三月六日《民報》與孫亞光捐贈報典藏處,惜只覓得《民報》三月六日。

另感謝輔大歷史系陳君愷教授賜告1947年3月2日北市民營八報暨上海大公、新聞兩報台灣辦事處聯合號外與中華日報台北號外第一號(1947.3.4)兩件數位影像典藏處,並提供兩日號外影本,可惜極模糊難辨識。因而另須誌謝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林麗雯小姐提供兩日號外照片電子檔,頗助益校正。

二二八紀念基金會識貨知人,乃能促成本編,力行宗旨。全編未八月即殺青,基金會陳董事長、楊執行長、柳處長、賴專員諸執事者之意志與效率,教人感佩。鄙人深知時不我予,亙八月天天熬夜臨之,才勉強不負所託,或可略慰含冤英靈。勉強云者,目錄仍嫌簡略,索引痛付闕如,願日後續推數位化版本有以彌補。

彙編過程參與之研究助理及工讀學生計有洪紹軒:蒐集民營各報資料與轉製《台灣新生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廖崧傑:轉製《台灣新生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吳倩慧:全編一校;李信漢:全編一校;蔡佩珊:轉製《中華日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兼全編一二校;黃詩閔:同轉製《中華日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兼全編一二校;楊麗玲:轉製《中華日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兼全編二校;陳宜君:同轉製《中華日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兼全編二校;周士翔:轉製《和平日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張耀仁:轉製民營各報相關新聞為電子檔兼全編三校;何念耘:全編四校;張煜麟:行政庶務兼編輯顧問。本人則親任五校,規畫、執行與管控,固不待言也。

林元輝
2009年6月12日

  1. 但《中華日報》5月13日未有二二八事件相關新聞。
  2. 不只《台灣新生報》,3月10日除了《中華日報》還出刊外,根本全台無報,反映3月9日全台報社與報人的遭遇非比尋常,超乎想像。
  3. 林元輝,〈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官民營媒體報導之比較——以報導事件起因為例〉,《大國霸權或小國人權:二二八事件61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楊振隆編(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年),頁20。
  4. 軍報《和平日報》3月24日下午五時起也遭查封,聽候改組,見《中華日報》1947.3.28:2。
  5. 《和平日報》1947.3.15(臺北臨時版第四號):2;《台灣新生報》1947.3.30:4。
  6. 《台灣新生報》1947.3.30:4;《中華日報》1947.4.1:3。
  7. 林元輝,〈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官民營媒體報導之比較——以報導事件起因為例〉,頁29。
  8. 廖崧傑,〈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新生報》的角色與作為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61-68。
  9. 夏春祥,《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2007年),頁122-23。
  10. 林元輝,《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台北:巨流,2006年),頁1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