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流特輯

特輯簡述:

      「女流特輯」集合了幾位與《民俗臺灣》關係密切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包括任職臺南第一高女的福田百合子、在東京聖心女學院專攻歷史的臺灣女學生長谷川美惠(原名張美惠)、 《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楊千鶴、萬華居民徐青絹、頗負盛名的少女作家黃鳳姿等,然「李氏杏花」實為《民俗臺灣》編者池田敏雄。 〈臺灣婦人の髮飾〉談論一九三○年代中期臺灣南部地區中年婦女間常見的頭飾「大頭鬃花」 ,指出此髮型約在十九世紀末自中國大陸南方傳到臺灣、一九二○年代逐漸式微。文中也逐一說明新鮮香花(如玉蘭花、桂花、茉莉花等) 、人造花、玉針、人造珍珠、「耳掩」 (老嫗包覆在髮際的黑巾)、新式的絨布人造花等各種臺灣婦女所使用的頭飾。〈臺灣の家庭生活(上)〉分為「祖父的事蹟」、 「祖父的故事」、「祖母的時代」、 「祖母的故事」等小節,絮絮說明祖父在家鄉開墾、引進天主教信仰的經過,本文精采之處在於透過細筆描寫祖母居室的家具、擺設、生活用品、個人習慣,反映出祖母在行事為人上既開明摩登又注重傳統的特質。〈艋舺聽書〉錄有「腳骨長」、「打某菜」、「指甲花」、「歹剃頭」、「擔梁」、「送訂之糖果」、「新娘的衣服」七則具有民俗蘊意的台語語彙或風俗釋義。〈漬豆乳他二編〉包括「漬豆乳」 、 「擲筶」 、 「呪咀」三個部分。「漬豆乳」描述作者母親向小販購買豆腐的經過,並說明臺灣民間特有的傳統食品──豆腐乳的製作方法。「擲筶」從作者個人擲筊的經驗談起,以民間傳說故事解釋擲筊問卜的由來,並說明各種擲出的杯筊型態所表示的意義。「呪咀」則解釋賭呪、 「斬雞頭」這種用來排解糾紛的民間風俗。 〈艋舺の少女〉是黃鳳姿以自己童年生活為題材的隨筆散文,一九四二年三月起連載於《民俗臺灣》,計有二十節,刊在「女流特輯」的是「七   續清明節」、「八   烏九糜」、「九   上元の夜」三節,分別記敘作者幼時隨家人上山掃墓卻在山間迷路的經歷、傳統甜粥「烏九糜」的意義和作法、以及元宵節提燈逛龍山寺、觀賞藝閣表演的愉快回憶。

女流特輯(第二卷第四號,通卷第十號,昭和 17.04.05)篇目一覽:

作者 篇名 頁數
福田百合子 〈臺灣婦人の髮飾〉 7~9
長谷川美惠 〈臺灣の家庭生活(上)〉 16~21
楊氏千鶴 〈長衫〉 24~26
李氏杏花 〈艋舺聽書〉 26
徐氏青絹 〈漬豆乳他二編〉 38~39
黃氏鳳姿 〈艋舺の少女〉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