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先生(1897-1969),字志希,筆名毅,原籍浙江紹興,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出生於江西。幼承庭訓,受父母文學史實薰陶。三歲時,羅母始教他識字、背誦短詩;父親也常親自選錄二、三則有興趣且富教育意義的歷史典故講授。四歲進入私塾,十五歲就讀美國教士高福綏所辦的英文夜校學習外文,十八歲至上海就讀復旦公學,曾任《復旦》季刊編輯,開始運用文字發表他的理念。

1917年,羅家倫先生二十一歲,應試錄取北京大學,主修外國文學;在北大講究學術自由的風氣中,接受良師益友的啟發薰陶,常與師長蔡元培、胡適等問難質疑,學養大進; 1918年與傅斯年等人創立新潮社,籌備發行《新潮》月刊,為文學革命而奮鬥,主張以近代人的語言,來表達近代人的意想。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親自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争國權、内除國賊」的口號,這篇宣言用了生動、簡潔的白話文,反映了文學革命的效果。

1920年,羅家倫先生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和哲學,1922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3年轉赴德國柏林大學歷史研究院,1925年再轉入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遊學期間,持續的閱讀、寫作、蒐集資料,在文、史、哲、教育、國際關係研究的涵養,大有助益於日後回國主持高等教育及史政機構的恢宏氣概和高瞻遠矚。

1926年,羅家倫先生自馬賽搭船歸國,返國後受聘東南大學歷史系教授;1927年,以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編輯委員會委員長等職;並曾任中央黨務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教務主任、代教育長,雖未居校長之名卻實際主持教務多年,從此展開在教育事業的影響力。

1928年8月,清華學校更名國立清華大學,羅家倫先生出任首任校長,於就職日發表演講主張學術獨立、開創新清華,就任期間整頓教育、擴充設備、羅致優師,對清華大學的發展有所建樹。1930年後,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學院教育長、中央大學校長等職;任職中央大學校長期間,提出「誠樸雄偉」四字,以養成新的學風為目標,勉勵師生要有強健的體魄,才有強健的思想,目標要遠大,以民族文化的命運為重,完成「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之使命。

1941年調離中央大學,任滇黔黨政考察團團長、西北建設考察團團長、監察院首任新疆省監察使。1947年,出任駐印度特命全權大使,並兼世界各國駐印使節團團長;兩年後回臺,先後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中國筆會會長、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等職。

1969年,病勢漸重,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狀併發,病逝臺北榮總,享年72歲。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觀》、《新人生觀》、《文化教育與青年》、《科學與玄學》、《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