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 影像全文檢索
報刊介紹 政大數位典藏

二二八事件台灣本地報紙簡介

《 中華日報 》

1946年2月20日於台南創刊,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轄下報刊,第一任社長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台灣特派員盧冠群,創刊緣起為「宣傳三民主義及最高國策,並協助政府宣傳政令、發揚文化,以促進新台灣之建設」;初始篇幅為每日一大張,包含中文及日文版。

因黨營之故,《中華日報》得和各地黨報建立聯繫網路,擁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專電報導,以此為特色在台灣南部建立了龐大的讀者群, 和主要為行政長官公署宣傳的《台灣新生報》、國防部的《和平日報》,形成北中南各有黨政軍勢力分據的情形。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多家報紙被查禁,報社社長、主筆、主編等相關工作人員遇害,《中華日報》是少數存續之報紙,於事件後協助行政長官公署、警備總司令部等單位進行政令宣導及政務宣傳。同年8月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民股,成為國民黨與民間合作經營的報紙,1948年增刊北部版,原在台南發行的則改稱南部版,同時將總社設立於台北。

  1. 〈中華日報創刊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1200002021。
  2.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民76),頁27。
  3.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8月),頁90。
  4.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36-37。

《 台灣新生報 》

1945年10月25日於台北首發刊,隸屬於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繼承自日治後期由台灣各家報社合併而成的《台灣新報》。 初始篇幅為一大張,包含中文及日文版。 第一任社長及總經理分別為臺籍的李萬居、阮朝日,中文版總編輯則為外省籍的張皋、周自如、王克浪,日文版總編輯為臺籍的吳金鍊。

因隸屬於行政長官公署,《台灣新生報》主要目的在協助政令宣導、政務宣傳及傳播祖國文化,然而創始初期因為中央社台灣分社尚未成立,電訊短缺,致使報上的電訊多為陳舊消息。 1946年報社營運漸趨穩定,增設副刊、增出中南部版,篇幅亦逐漸擴張至兩大張;同年10月25日因政府命令廢除日文版。

1947年228事件期間,《台灣新生報》同其他報紙發布各地動亂情形及處理委員會相關報導,雖未被查封,但其總經理阮朝日、副總編輯吳金鍊、印刷廠廠長林界、高雄分社主任邱金山、嘉義分社主任蘇憲章等皆在事件中遇難, 其中阮朝日及吳金鍊更被稱為「陰謀叛亂首要」,「利用報紙從事煽動群眾,挑撥離間軍官民情感」。 1947年9月,《台灣新生報》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後,原社長李萬居亦離開報社。

  1.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5。
  2.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6。
  3. 楊秀菁,〈戰後初期台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1945-1972)〉,《傳播研究與實踐》,6:2(2016年7月),頁60;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在廢除日文版後轉為副總編輯。
  4.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6。
  5.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6。
  6. 楊秀菁,〈戰後初期台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1945-1972)〉,頁62。
  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175。
  8. 楊秀菁,〈戰後初期台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1945-1972)〉,頁62。

《 和平日報 》

1946年5月5日在台中創立,屬於國防部的《掃蕩報》系統,《掃蕩報》戰後改名為《和平日報》,總社設於南京,在各地發行同名報紙,因此台灣的《和平日報》應為《和平日報》台灣版;首任社長為李上根,總編輯為陳洗,兩人皆為來台之軍方人士。 《和平日報》共四版,包含中文、日文版、副刊。

雖為軍方報紙,但《和平日報》創刊之初聘用許多中國來台的左翼文化人士,亦與台中在地知識分子合作,言論因而相當開放,常針貶時政,獲當地民眾好評; 又因為軍方報紙,在部隊裡擁有不少讀者。

228事件發生後,許多具有左翼色彩的員工離職,停刊數日,台北分社亦遭查封,然因屬軍方報紙,在3月軍隊進入台中後即重新發刊, 協助行政長官公署、警備總司令部等單位進行政令宣導及政務宣傳。1950年《和平日報》恢復《掃蕩報》舊名。

  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新北市:國史館;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8年),頁197。
  2. 〈和平日報臺灣版主編及各版編輯人員名冊呈報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3710021011。
  3.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197。
  4.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8。
  5.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197。
  6.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8。

《 民報 》

1945年10月10日在台北創刊,為民營報紙,是戰後第一份創刊的報紙。 社長為台大教授林茂生,總編輯為許乃昌,總主筆為黃旺成,該報的管理階層及其員工中,許多人在日治時期已有媒體經驗。 《民報》篇幅為對開4版,無日文版; 曾經短暫發行「晨刊」與「晚刊」。

《民報》的辦報理念為「作為嚴正的言論機關,做不偏不倚的忠實報導」, 因而對時政的批評犀利,其中以主筆黃旺成的專欄最具代表性;此直言敢批的風格使《民報》頗受歡迎,銷路為民營報紙之冠。

228事件發生後《民報》遭到查禁,社長林茂生被逮捕失蹤,總編輯許乃昌四處躲藏,主筆黃旺成逃亡上海。 至1947年3月9日遭到查禁為止,《民報》共發行605號,發行期僅約一年半。

  1.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頁89。
  2.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92。
  3.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頁89。
  4.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92。
  5. 〈民報發刊情形呈報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3710010001。
  6.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頁28。
  7.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頁93。
  8.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92。

《 人民導報 》

1946年1月1日在台北創刊,為民營報紙,第一任社長為宋斐如,總編輯為蘇新,主筆為陳文彬,發行人為鄭明祿。

《人民導報》集合了台籍和外省籍人士,其中有支持共產主義之人,例如參加台共的總編輯蘇新,報導言論因此具有左翼色彩;該報立場和對時局的批評令當局感到不滿,之後社長被迫辭職,改由王添灯接任,總編輯則遭到撤換。

因為《人民報導》的立場左傾、對時政批評激烈,在228事件發生前已受到情治單位的監控,228事件發生後,軍方隨即以言論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罪名查封報社。 前後任社長宋斐如、王添灯被列為叛亂首要份子,遭到逮捕後遇害,其中宋斐如的罪名包含「利用報紙抨擊政府施政,竭力暴露政令弱點」, 其他報社成員亦逃亡至中國。

  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28。
  2.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頁63-64。
  3.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28。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頁175。
  5.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28。

《 大明報 》

1946年5月6日在台北創刊,為民營報紙,亦是戰後台灣第一家晚報,社長為林子畏,總編輯為馬銳籌,主筆兼發行人為艾璐生,創辦人為臺籍的鄧進益。 《大明報》同《民報》無日文版。

主筆艾璐生為中國來台人士,對於時局的好壞十分敢言,因此該報銷量不錯。 228事件衝突擴大期間,報社的印刷廠亦曾協助印製廢除專賣局、禁絕不法事情等傳單。

1947年3月鎮壓開始之後《大明報》遭到查封,主筆艾璐生被以「陰謀叛亂首要」、「利用報紙抨擊政府施政,強調有政治革新之要,煽動人心不滿現實」為由逮捕遇害, 總編輯馬銳籌亦被逮捕,創辦人鄧進益則逃亡上海。

  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35。
  2. 黃富三訪問,曾雅蘭紀錄,〈鄧進益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4期(台北,1993年4月),頁94。
  3. 黃富三訪問,曾雅蘭紀錄,〈鄧進益先生訪問紀錄〉,頁94。
  4. 黃富三訪問,曾雅蘭紀錄,〈鄧進益先生訪問紀錄〉,頁95。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頁175。
  6.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35。

《 興台日報 》

1945年10月22日在台南創刊,為民營報紙,社長為沈瑞慶,總編輯為劉清龍,主筆為彭啟明;該報原名《興台新報》,為周刊,改為日刊發行後遂改名為《興台日報》。

創辦人沈瑞慶畢業於東京新聞學院,於日治時期已有媒體經驗。 《興台日報》創立後忠實報導社會亂象,在228事件期間亦報導台南縣縣長潛逃之消息,因而引起當局不滿,因此在3月軍事鎮壓開始之後即遭到查封,報社人員亦被逮捕。

  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693。
  2. 〈鯤聲報社等2家登記聲請書送核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3710013003。
  3.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693。

《 中外日報 》

1947年2月1日在台北創刊,為民營報紙,創辦人為板橋林家出身之林宗賢,社長為鄭文蔚。

社長鄭文蔚為浙江人,來台前擔任浙江《東南日報》採訪主任,來台後任長官公署參議;《中外日報》成立後對報社的人員和言論控管十分嚴格,因其背景和作為,使《中外日報》的立場偏向行政長官公署。

228事件衝突擴大期間,鄭文蔚離職,社長由活躍於台共組織的蘇新接任,並出版臨時刊。 軍隊鎮壓開始後,《中外日報》被查禁,社員四散逃亡,創辦人林宗賢亦遭逮捕。

  1. 〈中外日報社成立日期函知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1100005001。
  2. 周夢江、王思翔,《臺灣舊事》(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頁67-70。
  3. 周夢江、王思翔,《臺灣舊事》,頁141-142。
  4.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36。

《 重建日報 》

1947年3月1日在台北創刊,為民營報紙,發行人為柯台山,總編輯為蘇泰楷。

《重建日報》由台灣重建協會發行,協會負責人為柯台山,日治時期出生於嘉義,後到中國就學,畢業後為中日戰爭期間,活躍於重慶,先後成立台灣革命同盟會與重建協會。 其中,重建協會之目的在於協助政府接收台灣及各項復員工作。 該協會發行之《重慶日報》於1946年7月已向台北市政府聲請登記並於10月獲核准, 然而首發刊日卻延至隔年3月1日,屆時228事件已發生,軍事鎮壓開始後報社即遭查禁,總編輯蘇泰楷亦遭到拘捕。

  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300。
  2.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頁3-40。
  3.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頁44-47。
  4. 〈重建日報等5家新聞紙雜誌登記聲請書函請內政部審核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3710024013。
  5.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頁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