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說明

內容簡介

《民俗臺灣》乃日治時代晚期由日籍知識份子所主導發行的月刊,旨在介紹、研究臺灣的風俗習慣。自 1941 年 7 月 10 日推出創刊號起,至 1945 年 1 月 1 日止,共發行四十三期(1945年二月號因戰時局勢緊張而未付印),由臺北的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出版,每冊約五十頁,定價三十至四十五錢不等,每期銷量約一千冊,最高曾達到三千冊。戰後曾有臺北的古亭書屋、武陵出版社及東京的湘南堂出版社各自出版過復刻本,然皆是池田敏雄〈有應公の靈驗〉 、蘇維雄〈性と臺灣俚諺に就いて〉被刪除,以及第四十四號付之闕如的版本。在黃鳳姿(池田敏雄之妻) 、池田麻奈(池田敏雄之女)、河原功(臺灣文學研究者) 、魏德文(南天書局發行人)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上述散佚的篇章終於在南天書局 1998 年推出的《民俗臺灣》復刻版中蒐羅齊全,得以完整面世。

在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向來關心臺灣民俗風土的池田敏雄注意到中國的中山大學所發行的《民俗月刊》 ,因而興起創辦臺灣民俗刊物的構想。為了落實此構想,池田敏雄拜訪臺北帝大教授金關丈夫,出版計畫隨即獲得對方的贊成與支持。金關丈夫提議以自己在 1929 年為東京岡書院策劃出版的《ドルメン》雜誌為範本,將刊物設定為包羅民俗、藝術、鄉土史、自然誌的、並能夠開放給知識份子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研討的園地。刊名定為《民俗臺灣》 ,則是受「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刊物《文藝臺灣》的啟發而得。1941 年 5 月,金關丈夫、岡田謙、須藤利一、陳紹馨、黃得時、萬造寺龍六人聯名在《臺灣日日新報》、 《興南新聞》發表〈趣意書〉 ,陳述發行《民俗臺灣》的背景、緣由與目的;池田敏雄身為總督府情報部的雇員,為了避嫌而未名列發起人之中,然主要編務實由池田負責執行。

《民俗臺灣》的編輯要旨如下:
一、本刊旨在蒐集記錄臺灣本島及相關地方的民俗資料。
二、民俗之外,本刊亦記載鄉土史、地理、自然誌等文獻。
三、本刊作為資料與研究登載的園地,同時承擔介紹、聯絡或對話的任務。
四、本刊並非專屬於會員、同人的機關雜誌,歡迎社會大眾多加利用、踴躍投稿。
五、為了避免與國策無關的印刷,本刊恕不贈閱,請盡量成為預繳半年份或一年份的每月讀者。

《民俗臺灣》常設的欄位包括:卷頭語、民藝解說、臺灣民俗圖繪、攝影與圖說、文獻介紹、書評、亂彈、點心、消息通訊、民俗採訪會、編輯後記等,登載的文章主題涵蓋臺灣常民生活習俗、民間工藝、民間信仰與祭典、鄉土史及地方誌、民間傳說故事、諺語、歌謠、臺灣語言、社會制度等。主導企劃編輯的同人以臺北帝大金關丈夫教授為中心,匯聚了素人學者池田敏雄、畫家立石鐵臣、攝影家松山虔三、考古學家國分直一、少女作家黃鳳姿等人的力量,使得《民俗臺灣》在物資緊縮、媒體有限的日治時代晚期,網羅了將近兩百名知識份子的投稿,成為臺籍和日籍文化人的重要活動場域之一。

參考資料:

  • 池田敏雄, 〈植民地下臺湾の民俗雑誌〉 ,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池田敏雄氏追悼記念特集》 (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綠蔭書房,1982) ,頁 121~151。
  • 池田麻奈,〈「植民地下臺湾の民俗雑誌」解題〉,《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池田敏雄氏追悼記念特集》(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綠蔭書房, 1982) , 頁109~120。
  •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戴文鋒, 〈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 《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06。
  • 池田鳳姿著,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第五卷第二期(2005.04.15) ,頁 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