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姿(1928~ ),作家,西元 1928 年 5 月 5 日生於臺北艋舺。黃家世居艋舺,黃鳳姿的曾祖父黃章田是洋琴名家,同時也是一位深知民俗故事與地方傳說的耆老;祖父曾經是清朝院試合格的生員(秀才);父親黃廷富為京都帝國大學的法學博士,曾任關西大學教授,戰後任教於立命館大學;母親揭氏雪仙則擁有高等女校學歷。身為家中長女的黃鳳姿,在母親和曾祖父的照顧下,成長於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中,尤其深受曾祖父影響而對艋舺的風俗習慣認識頗豐。
1938年,黃鳳姿就讀龍山公學校三年級時,以〈湯圓〉 (「おだんご」 )一文博得當時導師池田敏雄的極力贊賞,並在池田的鼓勵與指導下,繼續創作多篇有關臺灣民間習俗與生活的文章。1939 年, 〈湯圓〉登載於西川滿發行的民俗雜誌《臺灣風土誌》創刊號。1940 年 2 月,首部書籍《七娘媽生》由日孝山房出版,收有黃鳳姿十一至十二歲期間所寫的十六篇作品;同年 12 月,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再版了《七娘媽生》,同時推出姊妹作《七爺八爺》 ,收有黃鳳姿的十七篇散文及日本畢業旅行期間所寫的六篇書信。1941 年 3 月,黃鳳姿由龍山公學校畢業,4 月,進入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就讀。1943 年 8 月,東都書籍東京本社出版《臺灣的少女》 ,收錄選自《七娘媽生》 、 《七爺八爺》的十七篇文章,以及十七篇新作與書信。黃鳳姿不僅以「臺灣的文學少女」之譽轟動當時臺灣文壇, 《臺灣的少女》一書更由大正時代名作家佐藤春夫作序,並榮膺日本文部省推薦圖書。此外,著名文學家菊池寬曾將黃鳳姿評為「臺灣的豐田正子」 ,稱讚她與日本的天才少女作家豐田正子(1922~)一樣,年紀輕輕就具備傑出的創作才能。1947 年,十八歲的黃鳳姿與三十一歲的池田敏雄結婚。同年 5 月,隨夫婿回到日本島根縣生活。1958 年 5 月,產下長女池田麻奈。1962 年 2 月,次男池田珠樹誕生。1982 年 4 月 18 日,曾回到臺灣出席池田敏雄逝世週年追思紀念會。
黃鳳姿之於《民俗臺灣》 ,當是日籍編輯群與臺灣人生活現場之間的重要引介者。《民俗臺灣》的插畫、相片頁所需的臺灣民家生活用品,諸如髮簪、布鞋、嬰兒背帶、門聯詩句、祭桌桌巾、筷子籠、水煙管、刺繡圖案、裹腳布、製餅模型、陶枕、碗盤等用具,都是池田敏雄、金關丈夫、松山虔三等人親自在黃鳳姿家中抄錄、素描或攝影而來的。黃鳳姿曾參與池田敏雄、立石鐵臣等人組成的隊伍,探訪龍山寺附近香店、燭店林立的工房街。黃家的親戚、鄰居也充當嚮導或傳譯,帶領池田等人四處觀察街坊的生活種種與各式深具地方色彩的日常器物。為了讓松山虔三拍攝日蝕景象、祈雨儀式的照片,也廣邀了附近民眾前來協助。圖像之外,以文字為主的「亂彈」、「點心」等讀者投書專欄同樣受惠於黃家的人際網絡。舉凡家庭醫生、往來的律師和記者、女學校的同學等,都成為池田邀請投書的對象;黃家人還熱心向街坊蒐集意見,提供給池田作為編輯的參考。當時生活在艋舺地區、並無閱讀習慣的臺灣民眾,卻因為上述各式民俗探訪與蒐集的活動,變得對《民俗臺灣》的名號耳熟能詳,甚至能夠親身參與民俗田調,促進地方意識的凝聚,可算是《民俗臺灣》在發行紙本刊物之外的另類貢獻。
參考資料:
- 池田敏雄,〈卷末記〉,收在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1940。
-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 〈池田敏雄氏年譜〉 ,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池田敏雄氏追悼記念特集》(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綠蔭書房,1982) ,頁 169~177。
-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池田鳳姿校訂,〈池田敏雄年譜〉 , 《池田敏雄臺灣民俗著作集 下卷》(東京:綠蔭書房,2003),頁 649~657。
- 池田鳳姿著,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第五卷第二期(2005.04.15) ,頁 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