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馨(1906~1966),臺灣第一位社會學者,西元 1906 年 6 月 14 日生於臺北縣汐止。父親陳定國曾任汐止街長(相當於現在的鎮長) 、信用組合理事長(信用組合即各地信用合作社、農漁會等金融機構的前身) 、臺北州協議員(相當於現在的縣市議員);戰後曾任臺北縣縣議會議長。1919 年,陳紹馨自汐止公學校畢業,進入臺南商業專門學校就讀,受到哲學教授林茂生(林茂生稍後於1929 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首位在美取得哲學博士的臺灣人)的影響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曾在 1926 年主辦第三次講習會的活動,主持「星宿講話」講座。1927年陳紹馨負笈日本,先就讀日本大學預科,再於 1929年考入日本的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社會學科,專攻法學與經濟學,並追隨日本的社會學研究先驅新明正道門下,1932 年畢業後留在該校擔任助理,1935 年與黃阿嬌女士結婚;其後為了幫助父親經營在高雄縣大樹鄉的農場,於 1936 年離職返臺。
1941 年《民俗臺灣》創刊,陳紹馨名列發起人之一,先後曾以本名和日本姓名「山中彰二」發表多篇書評、民俗論文。1942 年,陳紹馨應岡田謙之聘,擔任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的約聘人員,回到社會學研究的道路。戰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講授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課程,是該校民俗學研究室的負責人,並主持「南方文化研究會」。1946 年,數百名社會文化菁英聯合組成「臺灣文化協進會」,陳紹馨擔任該社團的常務理事及研究組主任。1949 年率研究團隊前往仁愛鄉進行泰雅族原住民的人類學調查;同年9 月,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成立,民俗學研究室改隸該系,陳紹馨為創系的元老級教授之一。1952 年,以聯合國學員的身分前往美國、加拿大研究社會調查。1957 年,以《臺灣的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取得日本關西大學博士學位,為臺灣首位社會學博士。1959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研究所進行研究。1960 年返臺與龍冠海、楊懋春、郝繼隆、衛惠林等學者共同創立臺大社會學系。陳紹馨在臺大所開設的課程包括: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人口問題、人文區位學、社會調查、社會研究法、都市社會學、現代社會學說、中國社會制度研究等。1962 年,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曾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1965年發表〈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室——臺灣〉一文,指出臺灣研究的意義。1966 年,擔任行政院戶口普查處指導委員。1966年 11 月 16 日因癌症病逝,享壽六十一歲。
陳紹馨的重要研究及著作包括:《臺北市中華路棚戶調查報告書》(1954)、《臺灣陳大宗祠德星堂重修紀念特刊》 (臺北:財團法人陳德星堂,1958)、 《臺灣居民的繁衍及其籍貫與姓氏》 (1958)、 《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63)、 《臺灣之社會經濟狀況》 (臺北:臺灣基督教福利會,1965)、《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與傅瑞德Morton H. Fried合著,美國亞州學會中文硏究資料中心,1968)、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臺北:聯經,1979)等數十種。
參考資料:
- 李文卿,〈陳紹馨〉,取自「線上臺灣歷史辭典」:
http://loan.lib.nccu.edu.tw/Doth/Article.aspx?2857^%b3%af%b2%d0%c4%c9
- 陳學而,〈陳紹馨先生年譜〉,《臺灣風物》第十六卷第六期,1966.12.25,頁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