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楊雲萍

楊雲萍(1906~2000) ,詩人、歷史學者,西元 1906 年 10 月 17 日生於台北,本名楊友濂,筆名雲萍、雲萍生。祖父楊永祿是傳統文人,父親楊敦謨為醫生。楊雲萍幼時與祖父居住在士林,由祖父教他認識漢字、背誦《千家詩》。1914 年進入後龍公學校,1916 年轉學至八芝蘭公學校。1920 年 3 月,畢業於公立簡易農學校。1921 年考入臺北第一中學,是全校僅有的兩名臺灣學生之一。1925 年3 月,楊雲萍與江夢筆創辦臺灣第一本白話的文學雜誌《人人》 ,前後共發行兩期。1926 年 4 月,負笈日本,就讀兩年制的日本大學第一大學預科,期間積極參與在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組織,除了擔任「東京臺灣青年會」的評議員、幹事等職,也加入以研究左翼思想為宗旨的「社會科學研究部」 ,並與臺灣留學生陳滿盈、賴和、陳紹馨等人組成「新生學會」。1928 年,楊雲萍進入文化學院文學部創作科,1931 年畢業,論文以十九世紀英國作家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為研究對象。

1932 年,楊雲萍返臺,投入鄉土歷史、地方文化的研究,並寫作新詩及小說。先後在《先發部隊》、《臺灣新民報》、《臺灣新文學》、《愛書》、《臺灣日日新報》、《臺灣風土記》等報刊雜誌發表論文和文學作品。1939 年 9 月,擔任「臺灣詩人協會」的籌備委員。1941 年,楊雲萍針對《民俗臺灣》的〈發刊趣意書〉,發表短評〈研究與愛〉 ,提出他對該刊立場與態度的疑慮,金關丈夫則以〈對民俗的愛〉回應之,此乃《民俗臺灣》初創時所激起的一場小型論戰;楊雲萍之後也加入該刊同人陣營,主編過第一卷第六期的「士林特輯」 ,更在戰後持續對民俗研究的關心,長期編纂《臺灣風物》雜誌。1943 年 8 月 25 日,楊雲萍與長崎浩、齋藤勇、周金波前往東京,代表臺灣出席第二屆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同年11 月 13 日,出席皇民奉公會舉行的「臺灣決戰文學會議」 。1944 年 3 月,名列臺灣文學奉公會下轄的戰時思想委員會文學關係委員。

戰後初期,楊雲萍加入「臺灣文化協進會」 ,擔任該會理事及編輯組主任,主編該會機關刊物《臺灣文化》。1946 年 8 月,任職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主任,與大陸來台的文人許壽裳成為同事,時相往還;稍後《民俗臺灣》同人池田敏雄、國分直一、淺井惠倫也留用於省編譯館。1947 年 6 月,楊雲萍將許壽裳所作有關魯迅的雜文編輯為《魯迅的思想與生活》一書,由臺灣文化協進會出版。1947 年 8 月,楊雲萍獲聘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精研南明史、臺灣史,同時擔任該系的中國史學研究室研究員與日本史研究室主持人。此後陸續擔任省通志館顧問、臺灣省文獻會委員、臺北市文獻會委員、《大眾日報》主筆、國史館史料審查委員、中研院臺史所設所諮詢委員等。2000 年 8 月 6 日逝世,享壽九十五歲。著作等身,包括:詩集《山河》(清水書店,1943) 、譯作《開戰前夜的東京》(東寧書店,1944)、《劉壯肅公奏議補遺:劉銘傳事蹟特輯》 (臺灣省文獻會,1953)、《胡南溟的詩及其詩稿》(臺灣省文獻會,1954)、 《鄭成功焚儒服考》(臺灣研究,1956)、 《南明弘光時代的幾個問題》 (中國史學會,1975)、《臺灣史上的人物》(成文出版社,1981)、《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灣風物,1993)等。

參考資料:

  •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2。
  • 李文卿,〈楊雲萍〉,取自「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loan.lib.nccu.edu.tw/Doth/Article.aspx?3308^%b7%a8%b6%b3%b5%d3
  • 〈楊雲萍生平年表〉,取自「楊雲萍教授藏書暨手稿資料展」網站: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yangup/information_002.htm